
据德国新闻电视台网站报道,德国最近提出一份约70亿欧元的军备大单,计划购买150辆“胡狼”轮式步兵战车、82辆新型装甲侦察车配资咨询,以及200多辆由拳师犬(Boxer)装甲运兵车底盘、并搭载美洲狮(Cougar)步兵战车炮塔的新型装甲战斗车辆。然而,这份看似宏大的采购计划却因为交付时间过长而笼罩上阴影——这400多辆装甲战斗车辆要到2031年才能全部交付。
在现代战争的快速节奏下,这样漫长的交付周期无疑会让德国在军事竞争中处于被动。若把目光投向历史战役中的惨痛教训,譬如库尔斯克战役的损失:乌克兰方面遭遇412辆坦克、655辆步兵战车和装甲车化为废铁的惨景,那么以目前的交付进度,德国要用数年时间才能弥补这类损失的差距。这反映出德国军工产业在产能和效率方面存在的明显问题。
作为北约的重要成员国,德国的军工产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北约部分成员的军事生产能力。目前,整个北约只有德国能生产坦克,但豹2坦克的年产量仅60辆,其中最先进的豹2A8型坦克仅有24辆。这样的产能在面对大规模战争需求时,显然显得捉襟见肘。德国军工产业似乎陷入一个“高成本、低效率”的循环:先进装备的研发和生产需要巨额投入;同时,繁琐的审批流程、高昂的人力成本以及复杂多变的供应链,也都在不断限制产能的提升。
从战略层面看,德国的这类军备发展模式难以满足当前国际军事格局的需求。地缘政治冲突不断、局部战争时有发生,快速、高效的军事装备生产与补给能力成为国家安全的关键所在。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产能和交付时间的问题,其在北约中的军事地位和影响力可能会受到进一步影响。
展开剩余50%与德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罗斯在军备生产方面呈现的“快车道”式发展。俄罗斯计划在2027年至2036年间生产2611辆坦克,其中包括828辆T-72B3型坦克和1118辆T-90M突破坦克。此外,俄罗斯在步兵战车和装甲车辆方面的产能也将达到高峰,预计在2029年达到最高水平,并在2036年结束突击式生产。
俄罗斯并没有选择生产更先进但速度慢、成本高的T-14坦克,而是更侧重于产量更大、价格更低的T-72B3和T-90M类型坦克——这些型号的成本仅是T-14的三分之一左右。这一决策充分体现了俄罗斯在大规模战争中的战略思维——数量往往比单件武器的先进性更关键。在现代战争中,虽然先进装备的战斗力很重要,但面对大规模冲突时,装备的数量往往决定胜负。通过大量生产相对落后的坦克和装甲车辆,俄罗斯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充自己的军事力量,形成强大的威慑力。
这一对比也凸显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思路及其影响。德国在产能、审批与供应链等环节的瓶颈,短期内难以迅速提升大规模作战所需的装备数量与交付能力;而俄罗斯选择以数量取胜,以较低成本实现快速扩充,并在制度与产业方面具备较强的执行力与成本控制能力。
对这一话题配资咨询,你有什么看法?欢迎在下方点赞、评论并关注。注:文中插图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